银联的诞生 中国银行于1985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银行卡–珠江卡,1986年发行第一张信用卡,开启了中国银行卡发展的序幕。此时银行卡收单还是通过类似于印刷机的压卡机完成的。直到1993年,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的金卡工程,以银行卡为载体的货币流通。彼时,日常生活中的银行卡支付是由银行独立完成的,各银行受理各银行的卡,并不能实现银行卡的跨行交易。往往在商户的收银台上会摆放着若干台POS(Point of Sales,也就是常说的刷卡机),招行的持卡人只能在招行发放的POS机上使用,工行的持卡人只能在工行的POS上使用。在金卡工程的推动下,各地先后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能够初步实现地区性的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取现、POS跨行刷卡的互联互通。但这距离实现全国性的银行卡业务的互通还有不小的距离。于是。2002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的组织下,以18家地方性的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为基础,成立了中国银联。身负跨行清算、卡组织、行业监管的职能。

收单成本

我只简单说说对支付机构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一、支付机构的通道成本(向银行等支付的接口费)会有变化 先来分析下各种收单模式的成本: 传统线下银行卡收单模式 (银联模式) 参与方为 “商户-收单方(第三方支付机构或银行)-银联- 发卡行 ”,收单机构收取商户手续费,并付给银联和发卡行两方服务费,具体为(费改后,标准类): 发卡方—— 借记卡:0.35%,封顶13元;信用卡:0.45%,无封顶 银联—— 0.0325%,封顶3.25元(银联同时也会向发卡方收取0.0325% ,这部分不计入收单机构成本) 也就是说,收单机构的最低成本为 刷借记卡0.35%+0.0325%=0.3825% 封顶16.25元; 信用卡0.45%+0.0325%=0.4825%,不封顶。 这种模式下收单机构的通道成本高达约0.5% ,只有向商户收取高于0.5%的服务费,才能基本覆盖通道成本(其它各种人力、营销、运营成本等都还没考虑);而目前线下主流收单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商户收取的费率基本在0.6%以下,单靠服务费很难盈利,因此有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会通过直连银行的方式绕开银联以减少成本(银联一直想禁止),以及通过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以盈利(例如提供会员管理、营销管理、广告宣传等综合解决方案)。 银行卡收单相关费率是发改委制定的,银联表示自己也很无奈,正在想办法争取能降低费率、提高竞争力。 网络支付收单模式(直连银行) 参与方为 “ 商户-收单方(第三方支付机构)- 发卡行” , 收单机构收取商户手续费,并支付给发卡银行快捷接口费; 网络支付收单面对商户的标准费率基本为0.6%,但是支付给发卡银行快捷接口费是和可以与银行谈判的,面对不太强势的银行甚至能做到0费率,成本远远低于传统线下收单模式。 PS:虽然可以谈,但不要小看了直连银行的快捷接口费,由于网络支付头部效应明显,对于某些交易量级的公司而言,每年这方面的成本能以十亿为单位计算,远超出常人想象(所以才用提现收费的方式来弥补成本),因此通道费用的任何变动都是大事。 网络支付收单模式(网联模式) 参与方为 “ 商户- 收单方(第三方支付机构)- 网联 - 发卡行 ” ,增加网联后,是不是和传统收单模式很像?由于网联需要支持处理海量的交易数据,建设和运维成本都会非常高,因此不可能免费提供服务,但是收费规则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是否要借贷分离?是按笔数、按金额、还是按打包阶梯费率?理论上不能比现行直连银行模式的费率高,不然容易遭到巨头的抵制。 看完这3种模式,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强制接入网联在通道费用成本方面对于各个支付机构的影响了: 对中小支付机构是好事:银联太贵,接了亏;直连银行,不仅要养一个BD团队去和银行谈费率(体量不够时还很难谈),还要养一个产品和研发团队去专门对接及维护几十套银行的各种收付退接口,成本也不低;而有了网联,如果费率ok,将是很好的选择。 对大支付机构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其丧失了之前可以挟筹码对银行压价的优势,需接受网联统一费率,如果网联费率最终确定为比现行直连银行的平均费率高,那将额外增加很大一部分成本。 PS:这儿需要注意,通知里“ 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须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收款、付款、退款等任意一项涉及银行资金变动的业务都需要通过网联处理,而不是涉及消费或转账全流程时才需要网联处理 ,也就是说你单纯的往支付宝或微信账户里充一笔钱时,支付宝和微信也得向网联和银行付费,只是你没有感知(其实目前直连银行也一样)。

如果这个第三方支付公司再接入银行B,那么对于B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其依然可以做本代本的受理,也就是不需要银联转接了。试想这样一个疯狂的场景,如果此第三方支付企业有足够的银行资源,可以接入所有的银行收单系统,那么他的每一笔交易都不需要经过银联了。可能读者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 从支付功能的运行上来说,的确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考虑到之前(2016年9月6日以前)的行业管理模式来看,其中的问题可见端逆。

第一,就线下银行卡收单来说,不同的商户类型收费是不一样的,按现行的发改委定价,餐饮娱乐类商户是1.25%,而对于另外一些商户则是0.38%,中间的差别可想而知。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银联通过MCC(商户识别码)来标识商户并区别定价。初期的第三方支付就在合作的银行开设数个低费率的商户,然后将高费率的商户以这些低费率上商户名义处理交易。这些行为一来属于套码套利,侵害了发卡行的利益,二来也存在巨大的二清风险(当然,即使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接入银联,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的)。

第二,线下收单的手续费分成固定为217机制,例如一千元的刷卡交易,在手续费率为1%的情况下,收单机构获得10元中的2元,银联收益为1元,而发卡行为7元。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绕银的情况下,刷卡手续费为第三言支付和合作银行分得。相应的银联卡品牌服务费也无法收取。

第三,统计机构无法获取真实的经济数据,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各自接入通道甚至违规使用商户识别码的情况下,统计机构看到的信息将是一团糟。

当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接入银联还有政治、政策等各种方面的原因,在人民银行招安了各类第三支付机构并发放支付牌照后,银联2014年向线下银行卡收单机构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必须接入银联,不得擅自接入银行收单。

*一、二中提到的情形,将于本次银行卡收单价改后寿终正寝,以借贷分离、自由定价的方式,这个有机会再详细展开。


感谢您对本文的关注,如需要及时收到凤凰牌老熊的最新作品,或者有相关问题探讨,请扫码关注“凤凰牌老熊”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里留言或者回复,可以尽快处理,谢谢。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本文来自 微信公众号“凤凰牌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