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鉴权。
鉴权从大类上可以分为:身份鉴权、银行卡鉴权。
身份鉴权可以通过公安认证、人脸识别进行,银行卡鉴权则包含借记卡、贷记卡。可对2、3、4、5、6要素分别包装鉴权。现在也对接了铁道部、运营商、学历认证。
鉴权可以单独对外出卖,也可以用于内部业务调用。
简单说下内部调用的几个点:

  1. 商户入网时对商户资料认证,身份认证,工商信息认证,OCR识别。
  2. 交易调用,代扣类交易因风险较高,一般我们都会内部鉴权成功后再发至通道;快捷类绑卡,绑卡接口调用银行卡鉴权,鉴权成功绑卡成功。
  3. 个人支付账户,鉴权的渠道数影响支付账户的等级,对应影响着支付的限额和范围,商户端如要提高用户账户的限额的话,可以调用我们的升级接口,我们后端会替商户跑渠道以达到三级账户。

鉴权比较简单,但却是最易引起用户投诉。大部分鉴权失败都是手机号有问题,为了提高鉴权成功率,我们进行了组合认证,即取用户的姓名、身份证、手机号进行运营商认证,认证成功即成功。


Q&A

Q、鉴权和身份认证和风险评估有什么雷同吗?鉴权是不是风险评估一个子项?姓名、身份证、手机号,评估,只有一项满足你们怎么处理呢?
A、鉴权确定这个人或者商户的资质有没有问题,可以用作风险评估。都要一致才可以。

Q、联动有人脸识别接口了?
A、有人脸识别。

Q、各个提供商都有接口支持的吧?这一套预计开发时间,你们用了 多久呢?
A、都有api口。接的渠道比较多,我们也是一条一条接的,每个都有备份,如果只是身份认证和银行卡认证的话最多1个月就行了。

Q、请问什么场景下用哪种鉴权方式,这个有统计吗?
A、因为现在推行网络实名制,如果要进行线上交易的话都是需要实名认证的,至少是身份认证(姓名身份证号),有些投资类的还需要上传身份证。可以绑卡也可以不绑卡,绑卡的话就要用到银行卡认证了。
Q、身份认证 银行卡认证 人脸识别费用咋算呢?
A、收费都是按笔收,认证成功和失败(非系统异常或格式错误)都是要收费的。
Q、一个自然人能开几个一类 几个二类 几个三类账户?
A、上文提到的账户是指支付账户,一个自然人在一个支付公司只有一个支付账户。

Q、在认证的时候。是如何选择认证通道的。一个认证请求过来了。可能平台可以支持认证的通道有很多,这个路由的规则是怎么样?
A、根据认证请求传的要素信息进行路由通道的筛选,比如传的是3要素信息,后台会路由支持3要素认证的通道,然后按照配置的通道优先级进行上送。

Q、还有个问题请教下。假如一个客户第一次在你们平台鉴权,客户认证信息落地后。他再次请求你们还会去通道方认证吗。还是说直接把本地结果返回。如果他修改了手机号,这时怎么处理?
A、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一般公司(包括微信支付宝)都会对数据进行沉淀,用户信息会留有效期,一般是3个月。回到这个问题,如果在有效期内返回本地结果,如果不在有效期会去通道再次验证。用户恰好在有效期内改了手机号的话,如果信息传的是以前的还是能成功的,除非做短验。如果信息传的是新手机号,我们会去通道再验一次。

Q、你好,请教个问题,鉴权成功了,但是上送扣款交易的通道会再做鉴权吗?我们遇到用户在鉴权通道成功了,但是扣款还是会报三四要素不匹配,请问这块你们是如何处理的,谢谢。
A、如果鉴权通道和扣款通道用的是一家(比如银联)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偶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比较尴尬,但情况比较少。

Q、有可能鉴权通道和扣款通道数据不一致?第二就是用户更改信息了
A、鉴权的渠道这里也有文规定,后端数据源一致的算一种渠道,比如有两家公司都提供身份认证,但后端都接的公安,所以即使你与两家都有合作也只能算一种渠道。我们都是择优合作,因某些需求量比较小(运营商)就只接了一家,交易集中也好谈价。

Q、鉴权渠道数 和等级 你们是怎样的划分?
A、等级的话就要说到支付账户了,支付账户的等级受鉴权渠道数的限制,我们会在支付账户后标注走的渠道数,以此来确定等级。

Q、我们是互金行业,绑卡鉴权存管银行找了3个鉴权通道,扣款用6家支付公司,这种情况经常遇到,不知道如何解。
A、看你们需求,之前也是互金商户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绑卡成功率,提出不要求手机号是银行预留手机号我们才给跑的运营商渠道。如果你们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的话,最好在绑卡的时候就提示用户必须是银行预留手机号,选择合作方时也可以对他的数据进行测试,看他的数据准不准。联动对接的是银联的通道,这种情况目前还一次都没有发生过。

Q、你们提供活体检测/人脸比对的服务吗?现在我们对接的几家,成功率都比较低?
A、是提供这个服务,具体好不好用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现在不负责这个。


本文档来自支付产品技术交流群的聊天记录整理,由志愿者整理并发布到本网站。如需要及时收到来自支付产品技术交流群的最新消息,请扫码关注“凤凰牌老熊”的微信公众号。 本群面向支付行业的有经验(2年以上)的产品经理、软件工程师、架构师等,提供交流平台。如想加入本群,请在本文评论中留言(不公开),说明所在的公司、负责的工作、入群分享的主题和时间。